Monday, December 3, 2007

名牌紛推蛇皮產品加劇絕種危機

(星島) 10月 02日 星期二 03:16PM

現正舉行的巴黎 時裝周,是時裝界一大盛事,也是流行服飾的指標。但有動物權益人士指摘不少時款手袋及鞋子,均以蛇皮及鱷魚皮製造,令這些動物面對瀕臨絕種的危機。涉及蛇皮等款式手袋及皮鞋的

國際知名品牌,包括Gucci、Prada、聖羅蘭 (YSL)、Donna Karan、Jimmy Choo及Calvin Klein等。 動物權益運動人士指出,澳洲 流行樂天后Kylie Minogue最近便拿著一個Zagliani牌的蟒蛇皮手「招搖過市」,此外女星施安娜美娜(Sienna Miller)亦以一雙Devi Kroell的蛇皮靴示人,便有推波助瀾之嫌。這些愛護動物人士聲稱,不少蛇是在活活時被剝皮的,非常殘忍。而且推廣這些蛇皮手袋,可能會助長危害生態環境的走私動物貿易。

中國十年內改用慳電膽支持環保

(星島) 10月 02日 星期二 03:11PM

全球最大的電燈泡生產國中國,同意參與一項全球性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分階段取締傳統的鎢絲電燈膽,改用比較節省能源的慳電膽。在世界各地推行環保運動的全球環境基金(GEF)現時正積極游說更

多國家和地區加入,現在得到中國支持,有如打了一支強心針。 現時在全球各地出售的電燈泡當中,多達七成是在中國生產的。全球環境基金的女總幹事巴爾比周一宣布:「中國將會在未來十年內,由使用傳統電燈泡過度至使用慳電燈泡。」 巴爾比在華盛頓 出席路透社環境高峰會議時說:「我們已經展開了一場世界性的運動,取締所有不合符效益的電燈泡。中國已經剛剛同意參與。」

Friday, November 30, 2007

《恆常心-李秀恆》港企需面對環保新政壓力

《恆常心》近年來,在珠三角 外商產業轉型及北移的進程中,海內外投資者正面臨一個新的困擾問題,即國家新環保政策對加工貿易業的監控。由於政府對企業排污及環保的技術監控要求日高,愈來愈多的港企被當局追討罰款或排污費,經營成本不斷提高,一些高污染企業正面臨倒閉或搬遷的極大壓力,令香港工商界十分憂慮。從長遠看,厲行環保新政是大勢所趨,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將愈來愈小,有關外企須早作應對,尋找新的出路。

*污染企業面臨停產*

中央政府在已制定的「十一五 」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令環保問題成為最近當局推行新政的焦點。廣東省環保部門2005年下半年起,已全面啟動環保專項措施,對珠三角各類加工貿易型企業進行嚴厲監控。在這一輪「環保風暴」中,不少港商被重罰或勒令全面停產,最後要搬遷或倒閉相信在所難免。據了解,廣東全省受環保系統24小時監控的「問題企業」超過30萬家,其中約3000家「重點監視」企業更有駐廠環保人員巡視,執法人員可隨時發出徵罰通知或停產命令。面對這股風湧而來的「環保風暴」,珠三角港企不少都陷入極大的困境之中。

以珠三角外企最集中的東莞市為例,在此次「環保風暴」中,有數百家高污染企業被當局列入「重點監控」名單,涉及的產業包括電鍍、漂染、印染、造紙、製革、紡織等,當中有相當數量企業正面臨關閉停產的命運。尤其是電鍍這個高污染產業,在廣東省的這場「環保風暴」中,將成為「重災區」。據業界反映,現時廣東省內由港商投資的電鍍廠有三百多家,在新的環保標準及產業政策,預期有二至三成的廠房將會被淘汰。皮革行業方面,現時廣東據說有近千家,預期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面臨停產。這場「環保風暴」將對多少外企造成影響,正受到海內外投資者密切關注。

*粵港兩地攜手治污*

廣東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已連續兩年GDP居全國之冠。由於經濟發展,能耗驚人,污染也重,故降低能耗及消除污染,近年來一直是中央政府對廣東的要求。2005年,廣東能耗節約取得重大進展,每萬元GDP的能源消耗量降至全國最低水平,僅為全國萬元GDP能耗水平的六成。未來廣東省在致力降低能耗的同時,把大力減少污染物排放成為整治主要目標。現時廣東省內的八萬家加工貿易外資企業中,珠三角佔了約九成半,是現時廣東的污染重災區。廣東省的環保新例主力將重點在珠三角推行,是可以理解的,外商對此應有充分思想準備。

事實上,近年廣東省與香港兩地政府層面的聯誼會議上,環保已成為雙方合作的主要議題。香港特區政府 也已把支持廣東省改善環境質量作為重要任務。去年7月,曾蔭權赴廣州出席粵港合作聯誼會議期間,還專門去珠三角的港資企業參觀排污設施,要求港企全力配合廣東省政府的改善環境措施,提高港企在珠三角的環保意識,而香港特區政府也會全力為港企提供支援。在特區政府的推動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正研究在深圳 、東莞兩地成立環保推廣中心,對印染、電渡、製革、印刷、食品、五金這六大重污染行業給予技術協助,幫助港企解決排污難題。

*港企須及早內移轉型*

廣東省近年出現的「環保風暴」,對珠三角港企的影響正日趨嚴峻。事實上,內地重視環保和強化防污措施,是社會進步發展的表現,理所當然應得到積極回應,在珠三角的港企更責無旁貸。另一方面,在珠三角經營的一些港企之所以受制於「環保風暴」,也正是其產業升級緩慢,轉型動力不足的反映。業界普遍預期,過去二十多年在廣東珠三角地區發展蓬勃的港資加工產業群中,部份重污染企業要被淘汰出局,是大勢所趨。故此,有關商家須有足夠思想準備,積極做好北遷、停產或轉型的準備,不能再期待廣東省或香港特區政府今後會更多的「關照」。

但從短期來看,在這股「環保風暴」下受影響的港企,也確實需要得到一些實質幫助,以渡過難關,逐步完成搬遷或轉型。不久前,香港及內地一些組織在進行有關研究中,提出特區政府應設立「轉型基金」,協助有關港企渡過難關,包括改善排污問題和順利實現企業搬遷。故此,特區政府應考慮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從整體上推動港企向內陸省區發展,為他們提供技術、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環保風暴」只是一個信號,更多實質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同業界商討進行。《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恆》

首都環保設計景遼闊

將軍澳 被標籤為「樓市重災區」的歷史已不再,而位處將軍澳86區的日出康城,將被打造為新一代環保之城。長實 (0001)發展的首期住宅項目「首都」,現時以遠期樓花(2009年第2季入伙)的姿態登場;換言之,買家「買」的,除了是單位本身外,更是整個社區的前景。為突顯相對將軍澳其他屋苑的優越性,「首都」逾八成單位屬3房或以上大戶型,明顯是要搶佔換樓客市場。同時,低居住密度、高樓底、38呎大露台等環保元素,亦通通加進「首都」之內。

2009年第2季落成的首都,預計入伙時可配合地鐵 日出康城支線通車,是近年市場較罕見擁有地鐵概念的大型新盤。長實已表明,「首都」訂價將參考同擁有地鐵效應、位處港島東的龍頭屋苑太古城 (每呎6000餘元),就算是首推單位,呎價亦將在5000至5500元的水平,較將軍澳區屋苑的價錢高出一截。為何「首都」的售價可以「高人一等」?

遠期樓花 入伙配合地鐵通車

首先,日出康城是全新發展區域,居住密度較將軍澳、坑口一帶低,將來並是地鐵始發站。至於「首都」本身,為打造豪宅的氛圍,物業雖然由5座大廈組成,但每座皆設有兩個獨立的出入口、電梯大堂。發展商將其命名為「五座十閣」,意思是將各座「一開二」,使其變身為「十閣」,每一「閣」皆有其命名,以彰顯獨立性。此外,每「閣」的每層,只設有4伙,住戶私穩度更高。

事實上,「首都」引進了不少環保設計元素,各座大廈皆是採用「風琴式」建築佈局,確保各座之間相隔充足距離,令空氣更流通。同時,每座的兩「閣」,單位座向各據一方,使戶與戶之間不會互相對望。

主打大戶型 吸換樓客

由於目標客源是換樓客及擬提升生活質素的人士,「首都」提供的單位以3房以上的大戶型為主打,3房戶型為900呎及950呎,但後者特點是多設一間工人房,而1115呎單位屬4房連工人房間隔,680餘呎兩房單位淪為「少數民族」。

廳房坐享一樣景觀

各類戶型的共通點,是單位樓底皆為9呎10吋高,較同區其他屋苑的單位樓底略高。露台面積38呎,並與大廳連成一線,予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同時,大廳與各房間的坐向一致,使廳與房擁有完全一樣的景觀,營造出遼闊及連貫性的視覺效果。單位設計還有些細緻的心思,如大門入口側設有入牆鞋櫃,廚房採玻璃趟門設計,以增添時尚感。

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環保並非多一事少一事 百佳應重推無免費膠袋

【明報專訊】百佳 超級市場不免費提供膠袋的做法,只是維持到第5日,便緊急叫停,這是十分可惜的事,也是本港環保事業的挫敗。我們認為,事態可能與百佳主事人仍然未能適應香港社會政治化有關

,希望他們以平常心對待批評意見,對無理的閒言閒語大可不予理會;若能兼聽不同意見,制訂更完善細節,重新推行不免費提供膠袋的計劃,將可為解決本港膠袋污染問題起帶頭作用,這對百佳和香港社會都是好事。

百佳上周二宣布實施有關計劃後,社會主流意見多予肯定,就算是直接受影響的市民,雖然有人訴說不習慣,但是此乃正常現象,市民仍是支持的多,事實上計劃實施雖然未滿5日,已經有市民開始習慣帶備購物袋到百佳購物,這是好現象。

百佳是一家大公司,推行一項影響如此深遠的環保計劃,應該料到早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必須待更多市民養成習慣,帶備購物袋之後,才可以更順利推行。因此,初期部分市民在情緒上有反彈,應該是正常和在預估以內。

該項計劃宣布以後,確實有一些意見,包括質疑百佳的動機和目的,特別是有個別立法會 議員質疑所收到的捐款將如何處理及透明度不高,聲言會跟進監察等。據百佳發言人引述和黃 集團董事總經理霍建寧說,「我真的覺得十分感慨,本來這次可以藉減用膠袋構思,籌得大筆捐款,幫助環保團體,但既然社會上有這麼多針對性的聲音,而我們只是代人作嫁衣裳,對公司毫無利益;在這環境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終止這項籌款計劃。」

本來一番好意,卻是惹來質疑,對於百佳的主事人感到意興闌珊,完全可以理解。不過,百佳在公布這項計劃時,曾經說過市民所捐出款項,會成立環保基金推行環保工作,後來又說過款項會轉贈公益金 ,這些前後不連貫的說法,其實反映整體計劃在構思上,確有未夠周密之處。百佳若能兼聽不同意見,泱泱大風,完善本來的構思,堅持下去,對自己和對社會都是好事。

百佳的主事人(大老闆李嘉誠 ),據知對於本港一些人凡事政治化的做法,很有意見,過去長和系旗下的一些投資計劃,曾經因為政客和政黨介入,試過毅然退出,拒絕糾纏下去,這次百佳叫停環保的做法,我們無證據證明與哪一位百佳主事人有關,但是事態有政治化趨勢,就斷然斬纜,與百佳主事人領導下的企業文化,如出一轍。從這樣的背景去理解百佳這次急轉彎,有更深刻現實意義。

隨覑香港社會日益開放,政客和政黨都會藉覑諸般事態,積累政治本錢,因此,無論大家喜歡與否,香港社會日益政治化,已是難以避免的事。特別是百佳主事人李嘉誠旗下的集團在香港影響甚大,一些人用放大鏡來審視他們的業務,他們可能認為這是搞針對,對他們不公平,但這是知名而又事業成功所要付出的代價。我們並非說針對他們的人都對,但是,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存在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在香港生活,就需要習慣和適應。

百佳推動環保,本來是一件大好事,社會主流意見都予以支持和肯定,但是,如果因為一些不同意見,或有少許政治化味道,就放棄了,我們認為不值得。特別是香港的整體利益,不應該輸給一些不足掛齒的批評。

百佳實施有關計劃不到5天,據透露已經收到逾5.9萬元捐款,以市民用每個膠袋都捐出兩毫子計算,已經節省了超過29.5萬個膠袋,成績相當可觀,因此,我們認為百佳的主事人,不應該「屈服」於那些閒言閒語,應該重新研議,完善有關計劃,盡早恢復不免費提供膠袋的做法。

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全球變暖造成的影響

造成的影響


1.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2.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大量水氣被輸送進入大氣,會導致局部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突然升高,這樣暴雨天氣就會導致水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頻繁的發生,位於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於河流下游的廣大地區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脅,水災面積因為短時的強降水而迅速擴大,水土流失問題也比過去更加嚴峻。
3.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而過去在低溫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最近一段時間的監控發現,過去已經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結核病等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4.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量上升,在以往乾旱少雨的地區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而不正確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讓以前植被覆蓋就不好的半乾旱地區失去保護成為半沙化地區,從而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實際上沙漠化問題已經困擾著東亞和中亞國家,在撒哈拉邊界地區更是情況堪憂)。
5. 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6. 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7. 澳洲流行病學家Anthony McMichael於美國微生物學會的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暖化使得多種流行病的流行模式發生改變增加爆發機會[56]。

全球變暖可能極大地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人類應該起碼將自己對全球變暖的貢獻降到最低程度,盡量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對於太陽的短波輻射來說是透明的。可是,它們卻吸收了來自地球發放的(黑體輻射)部份長波的紅外線輻射。這樣使地球難以降溫。它們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全球暖化勢能作指標。

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濃度自1750年比前工業化水平(280百萬分率)分別上升了31%與149%。而現在的水平已經高於380百萬分率。從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數據指出,與過去65萬年的作比較,這是個明顯的飆升。從一些非直接的地質學證據,有理由相信過去4千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大約四分之三的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燒化石燃料。其他的人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別是砍伐森林。

1958年在夏威夷大島海拔約3400公尺的毛納洛峰上對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開了最漫長的連續的儀器測量。從此以後,人們發現每年的測量結果不斷攀升,如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顯示,數值由當初的315百萬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過了380百萬分率,升幅大約是21%。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個月出現輕微季節性變動而整體上全年是不斷上升。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產和從天然氣管道和其它基礎設施洩漏出來。一些甲烷的生物來源是自然的,譬如白蟻。可是其他來源則是由人類農業活動增加而帶動的,例如稻米的耕種。最近的證據顯示,森林也許是甲烷的來源。如果屬實,這會是對天然溫室效應的額外貢獻,而不是人為溫室效應的。

雖然實際的趨勢軌線視乎不確定的經濟、社會、科技及自然發展,預期未來的二氧化碳水平將因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續攀升。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排放情況的特殊報告》羅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況,在2100年可以達致由541至970百萬分率的水平。如果煤與焦油被廣泛地採用,現時的化石燃料儲備是有能力實現這個水平並且在2100年後繼續排放。

全球的主要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是來自燃燒燃料。餘下的大部分來自「短暫的燃料」(生產與運送中耗用的燃料)、工業及農業生產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們的比重分別是5.8%、5.2%和3.3%。當前的數據都可以作比較。大約17%來自發電時所耗用的燃料。很少來自大自然與人為生物來源,大約只有6.3%來自農業所產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

正迴饋效果會導致更多溫室氣體的來源。譬如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的泥煤田釋放的甲烷可能多達7百億噸。 注意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如硫酸鹽氣溶膠有冷卻的作用。雖然被干擾的自然循環可能導致二十世紀中期的溫度記錄中所見的高原,但那些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在某個程度上也引致同樣的溫度記錄

全球變暖成因

成因


過去4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與自工業革命的急速飆升;地球軌道的週期性改變(又稱為米蘭柯維奇旋迴)被相信是十萬年的冰河時期循環的背後推動者。
過去4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與自工業革命的急速飆升;地球軌道的週期性改變(又稱為米蘭柯維奇旋迴)被相信是十萬年的冰河時期循環的背後推動者。

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但是科學界的共識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因。可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有爭議。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舉一個重要的回饋過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饋。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陽輻射。這樣使變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

因為地球的熱力慣性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地球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氣候行為研究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準,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至1度。

歷史上的全球暖化

歷史上的全球暖化

根據不同的重組所展示過去2000年的平均地表溫度。每十年找一個平均值。特別顯示2004年的溫度來作參考。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4] [5]。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6][7],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8]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9]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10]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11]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12]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全球暖化的命名法則

命名法則

全球暖化是比氣候改變更明確的名稱。原則上,「全球暖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暖化」意味著人類的影響。可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使用「氣候改變」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氣候變化」代表其他東西導致的改變。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普遍來說,科學界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暖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累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是事隔90年,終於成了公眾關注的問題。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設立4個7米高和一個27米高的採様塔,每小時採様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變化情況。(如右圖)[1][2]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裏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溫度變化情況見下圖。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3]。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有限的化石燃料(燃料發電)

有限的化石燃料

石油是一種全球使用量最高的化石燃料,耗盡的時間較其他的較慢。可廣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例如肥料發電、能量高的核能發電和科學不斷的進步都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此外,石油使用量高也因為它是石化產品的原材料, 用途廣泛。

在供給和需求概念原則的建議下,當化石燃料的供應下降,價格就會上升。因此當化石燃料價格高的時候,能源選擇性會更多,原先普遍被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可再生能源會成為較符合經濟效益而開發的能源之一。現時,雖然人工汽油和其他的可再生能源的所需要成本及加工技術較普通的石油生產為高及複雜,但在將來的經濟效益較普通的石油生產為高。


哈伯特頂點

美國的地質學家哈伯特(King Hubbert)於1953年大膽預言,美國石油出產將於1969年左右達到頂峰,達到了頂峰之後就會一直下降。雖然當時許多專家對他的預測提出質疑,但是在1970年,他所預見的情況真的發生了。從此以後,石油專家把這種情形叫做哈伯特頂點(Hubbert's peak)。有專家提出,全球將於2004年和2015年之間達到哈伯特頂點,這種情形將導致空前的能源危機,因為可代替石油的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產電效率不夠高。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亦稱礦石燃料,是一種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其包括的天然資源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運用能使工業大規模發展,而替代水車。

當發電的時候,在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中會產生能量,從而推動渦輪機產生動力。舊式的發電機是使用蒸汽來推動渦輪機的。現時,很多發電站都已採用燃氣渦輪引擎,那是利用燃氣直接來推動渦輪機的。

在踏入全球現代化的步伐20世紀至21世紀中,化石燃料潛在著能源短缺的危機,特別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汽油,是引致全球石油危機的一個原因。現時,全球正趨向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這可以幫助增加全球的能源所需。

人類不斷地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主來源之一),是加快全球變暖的因素之一。此外,生物燃料中的二氧化碳成份是來自大氣層,因此發展生物燃料可以減少在大氣層上的二氧化碳,從而減低溫室效應。

潮汐發電

是種水力發電的形式,利用潮汐水流的移動,或是潮汐海面的升降,自其中取得能量。雖然尚未被廣泛使用,潮汐發電對於未來的電力供應有很好的潛力。此外它比風能、太陽能都更容易預測,在歐洲利用潮汐推動磨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主要用於研磨穀物。

潮汐發電主要有兩種形式

* 潮流式系統: 這是利用海水流動的動能,推動渦輪發電機,與風推動風車的方式類似。這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方式,因為成本比較低廉,而且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比較小。
* 堰壩式系統: 這是利用海水潮汐高低差的位能。這種系統由於需要建造堰壩等的相應土木工程,所以成本較高。還有對環境影響的問題,這種系統在世界上可以看到的很少。

近代渦輪技術的進步,有助於潮汐發電系統大量安裝在海中,支持電力的供應。特別是潮流式發電機的設計。潮流式發電機可以安裝在水流匯集,速度高的區域,幾乎所有河川流入海灣或是匯流,水流集中的區域,都屬於這樣的地區。


潮汐發電站 水力發電站的一種,利用潮汐現象發電。在具備潮汐發電條件的海灣(或感潮河口)修建水庫,當海水(或江水)的水位上漲時水庫蓄水,當海水(或江水)的下落時,水庫水位與外海潮位之間形成一定潮差,堤壩出水口處的水輪發電機組受到海水(或江水)驅動而發電。潮汐發電站有三種形式:單庫單向電站、單庫雙向電站和雙庫雙向電站。

* 1913年,德國在北海海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潮汐發電站。
* 1957年,中國在山東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潮汐發電站。
* 1967年,法國朗斯潮汐發電站建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經濟價值,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


中國潮汐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1億千瓦,其中可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

核力(核能發電)

所有存在宇宙中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
原子是由核子和質子組成
核子沒有電價 質子代正電;但需要引力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強大核力比電磁力大137倍;距離不到一毫米的﹙10億分之一﹚

核力能量讓太陽發光發熱

核能

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通過轉化其質量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方程E=mc²,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常量。核能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

* 核裂變,打開原子核的結合力。
* 核聚變,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
* 核衰變,自然的慢得多的裂變形式。

地熱能

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內部的溫度高達攝氏7000度,而在 80至100公哩的深度處,溫度會降至攝氏650度至1200度。透過地下水的流動和熔岩湧至離地面1 至5公哩的地殼,熱力得以被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溫的熔岩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水最終會滲出地面。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並抽取其能量。

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地熱能,例如利用溫泉沐浴、醫療,利用地下熱水取暖、建造農作物溫室、水產養殖及烘乾穀物等。但真正認識地熱資源並進行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卻是始於20世紀中葉。

地熱能的利用可分為地熱發電和直接利用兩大類。地熱能是來自地球深處的可再生熱能。它起源於地球的熔融岩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地熱能是指其儲量比目前人們所利用的總量多很多倍,而且集中分佈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該區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發區。如果熱量提取的速度不超過補充的速度,那麼地熱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熱能在世界很多地區應用相當廣泛。據估計,每年從地球內部傳到地面的熱能相當於100PW•h。不過,地熱能的分佈相對來說比較分散,開發難度大。

據美國地熱資源委員會 (GRC) 1990年的調查,世界上18個國家有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5827.55兆瓦,裝機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國家有美國、菲律賓、墨西哥、義大利、紐西蘭、日本和印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熱資源也很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佈在雲南、西藏、河北等省區。除以上利用外,從熱水中還可提取鹽類、有益化學組分和硫磺等。

風的能量(風能發電)

估計地球吸收的太陽能有1%到3%轉化為風能,總量相當於地球上所有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50到100倍。上了高空就會發現風的能量,那兒有時速超過160公里 (100 英哩160 km/h 100 mph)的強風。這些風的能量最後因和地表及大氣間的摩擦力而以各種熱能方式釋放。

風的成因其實不難:因太陽照射極地和赤道的不均勻使得地表的不均勻受熱;地表昇溫和降溫的速度較海面快;大氣中同溫層如同天花板的效應加速了氣體的對流;季節的變化;日夜的變化;科氏效應;月亮的反射比率及風對不同地表的摩擦力等諸多因素,形成了地表四處流動的風。

經濟性(風能發電)

近年, 大致上來說,利用風來產生電力所需的成本已經降低許多, 即使不含其他外在的成本,現在用風力發電的成本已低於燃油的內然機發電了。[1]自2004 年起,風力發電更成為在所有新式能源中已是最便宜的了。風力發電在2002 年時約25%,現在則是38%的比例快速成長。2003年美國的風力發電成長就超過了所有發電機的平均成長率。在2005 年風力能源的成本已降到1990 年代時的五分之一,而且隨著大瓦數發電機的使用,下降趨勢還會持續。

風能發電

風能資源因風力做功而提供給人類的一種可利用的能量。風具有的動能稱風能。風速越高,動能越大。人們可以用風車把風的動能轉化為旋轉的動作去推動發電機,以產生電力。方法是透過傳動軸,將轉子(由以空氣動力推動的扇葉組成)的旋轉動力傳送至發電機。到2005年為止,全世界以風力產生的電力約有 58,982 百萬瓦,供應的電力還不到全世界用量的百分之一。風能雖然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還不是主要的能源,但在1999年到2005年之間已經成長了四倍以上。

多數現代風力產生以電的形式由轉換渦輪刀片的自轉成電流通過一臺電子發電器。在風車(更舊的技術裡) 風能量使用轉動機械機械完成物理工作, 像擊碎五穀或抽水。

風力被使用在大規模風農場為全國電子柵格並且在小各自的渦輪為提供電在被隔絕的地點。

風能量是豐富, 無盡的, 廣泛分佈, 乾淨, 和緩和溫室效應。 我們把地球表面一定範圍內。經過長期測量,調查與統計得出的平均風能密度的概況稱該範圍內能利用的依據,通常以能密度線標示在地圖上。

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但數千年來,風能技術發展緩慢,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自1973年 世界石油危機以來,在常規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雙重壓力下,風能作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長足的發展。風能作為一種無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對沿海島嶼,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地廣人稀的草原牧場,以及遠離電網和近期內電網還難以達到的農村、邊疆,作為解決生產和生活能源的一種可靠途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即使在發達國家,風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視,比如:美國能源部就曾經調查過,單是德克薩斯州和南達科他州兩州的風能密度就足以供應全美國的用電量。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各國的水電總發電量(水力發電)

國名 / 年發電量 / 總裝機容量

* 中國, 401,300 GWh (已安裝117,000 MW )
* 加拿大, 341,312 GWh (已安裝66,954 MW )
* 美國, 319,484 GWh (已安裝79,511 MW )
* 巴西, 285,603 GWh (已安裝57,517 MW )
* 俄羅斯, 160,500 GWh (已安裝44,000 MW )
* 挪威, 121,824 GWh (已安裝27,528 MW )
* 日本, 84,500 GWh (已安裝27,229 MW )
* 印度, 82,237 GWh (已安裝22,083 MW )
* 法國, 77,500 GWh (已安裝25,335 MW )

水力發電的優點和缺點(水力發電)

有利方面

1. 清潔:水能為可再生能源,基本無污染。
2. 運營成本低,效率高,技術成熟;
3. 可按需供電;
4.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再生
5. 控制洪水泛濫
6. 提供灌溉用水
7. 改善河流航運
8. 有關工程同時改善該地區的交通、電力供供應和經濟,特別可以發展旅遊業及水產養殖。美國田納西河的綜合發展計劃,是首個大型的水利工程,帶動整體的經濟發展。

不利方面

1. 生態破壞:大壩以下水流侵蝕加劇,河流的變化及對動植物的影響等。不過,這些負面影響是可預見並減小的。如水庫效應
2. 需築壩移民等,基礎建設投資大
3. 降水季節變化大的地區,少雨季節發電量少甚至停發電

水電廠的分類(水力發電)

* 按集中落差的方式分類
o 堤壩式水電廠
o 引水式水電廠
o 混合式水電廠
* 按徑流調節的程度分類
o 無調節水電廠
o 有調節水電廠
* 按照水源的性質,一般為常規水電站,即利用天然河流、湖泊等水源發電。
* 按水電站利用水頭的大小,可分為高水頭(70米以上)﹑中水頭( 15-70米)和低水頭(低於15米)水電站。
* 按水電站裝機容量的大小,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水電站。一般裝機容量5 000kW以下的為小水電站,5 000至10萬kW為中型水電站,10萬kW或以上為大型水電站,或巨型水電站。

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是運用水的勢能和動能轉換成電能來發電的方式。以水力發電的工廠稱為水力發電廠,簡稱水電廠,又稱水電站

原理

水的落差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動能,從河流或水庫等高位水源處向低位處引水,利用水的壓力或者流速衝擊水輪機,使之旋轉,從而將水能轉化為機械能,然後再由水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切割磁力線產生交流電。

世界各國對太陽能的政策(太陽能)

澳洲

* 2006年發表「陽光電城計劃」(Solar Cities initiative),目前已有聖地愛麗絲泉、阿得雷德、湯士維爾與布萊克頓四個城市獲取政府補助打造太陽能發電系統城市。

西班牙

* 2007年3月30日,歐洲第一座商業太陽能發電廠(PS10 solar power tower)啟用,這座電廠自2001年7月於塞維亞(Seville)南方25公里的桑路卡拉馬尤(Sanlucar la Mayor)開始興建,直到2005年12月31日完工,費時4年多建造完成。

美國

* 2006年8月,美國加州參院以36票對4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通過「百萬太陽能屋頂法案」,法案計畫在未來10年,在加州百萬個屋頂上裝設太陽能發電系統,將太陽能發電的上限由0.5%提升為2.5%,整個計畫總發電規模將達300萬千瓦。

中國

* 2005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佈「上海開發利用太陽能行動計劃」。
* 2006年6月,中國成立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

中國台灣

* 2000年1月26日,經濟部能源局頒佈實施「太陽能熱水系統推廣獎勵辦法」,於2004年1月22日廢止。
* 2000年5月31日,經濟部發佈「太陽光電發電示範系統設置補助辦法」。
* 2005年12月26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初審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草案」。

太陽能的優點和缺點(太陽能)

太陽能的優點

在光照充足的地區,太陽能的供應源源不斷,生產過程不會產生環境污染,又不會消耗其他地球資源或導致地球溫室效應。太陽能能源取自於太陽,來源源源不絕,太陽能為良好能源如同水力或風力,各處皆積極發展太陽能.

太陽能的缺點

首期資本投資不菲。 除此之外,在許多陰雨綿綿的地區、或是日照短的,很難完全靠太陽能供應,投資報酬率較低。另外,除非有大量的太陽能板,不然目前仍然難以產生大量電源供給使用是其缺點。

光熱轉換(太陽能)

現代的太陽能科技將陽光聚合,並運用其能量產生熱水、蒸汽和電力。除了運用適當的科技來收集太陽能外,建築物亦可利用太陽的光和熱能,方法是在設計時加入合適的裝備,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戶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釋放太陽熱力的建築材料。

光電轉換(太陽能)

光電轉換又稱太陽能光伏。太陽能板是一種暴露在陽光下便會產生直流電的發電裝置,由幾乎全部以半導體物料(例如矽)製成的薄身固體太陽能電池組成。由於沒有活動的部分,故可以長時間操作而不會導致任何損耗。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錶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大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照明,並為電網供電。

太陽能板可以製成不同形狀,而又可連接,以產生更多電力。近年,天台及建築物表面開始使用光伏板組件,被用作窗戶、天窗或遮蔽裝置的一部分,這些光伏設施通常被稱為附設於建築物的光伏系統。

太陽能

(重定向自太陽能)

太陽能一般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等。

利用太陽能的方法主要有:

* 使用太陽能電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
* 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把水加熱
* 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
* 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

現在,太陽能的利用還不很普及,利用太陽能發電還存在成本高、轉換效率低的問題,但是太陽電池在為人造衛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目前,全球最大的屋頂太陽能面板系統位於德國南部比茲塔特(Buerstadt),面積為四萬平方公尺,每年的發電量為450萬千瓦時。

日本為了達成京都議定書的二氧化碳減量要求,全日本都普設太陽能光電板,位於日本中部的長野縣飯田市,居民在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板的比率甚至達2%,堪稱日本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