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07

《恆常心-李秀恆》港企需面對環保新政壓力

《恆常心》近年來,在珠三角 外商產業轉型及北移的進程中,海內外投資者正面臨一個新的困擾問題,即國家新環保政策對加工貿易業的監控。由於政府對企業排污及環保的技術監控要求日高,愈來愈多的港企被當局追討罰款或排污費,經營成本不斷提高,一些高污染企業正面臨倒閉或搬遷的極大壓力,令香港工商界十分憂慮。從長遠看,厲行環保新政是大勢所趨,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將愈來愈小,有關外企須早作應對,尋找新的出路。

*污染企業面臨停產*

中央政府在已制定的「十一五 」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令環保問題成為最近當局推行新政的焦點。廣東省環保部門2005年下半年起,已全面啟動環保專項措施,對珠三角各類加工貿易型企業進行嚴厲監控。在這一輪「環保風暴」中,不少港商被重罰或勒令全面停產,最後要搬遷或倒閉相信在所難免。據了解,廣東全省受環保系統24小時監控的「問題企業」超過30萬家,其中約3000家「重點監視」企業更有駐廠環保人員巡視,執法人員可隨時發出徵罰通知或停產命令。面對這股風湧而來的「環保風暴」,珠三角港企不少都陷入極大的困境之中。

以珠三角外企最集中的東莞市為例,在此次「環保風暴」中,有數百家高污染企業被當局列入「重點監控」名單,涉及的產業包括電鍍、漂染、印染、造紙、製革、紡織等,當中有相當數量企業正面臨關閉停產的命運。尤其是電鍍這個高污染產業,在廣東省的這場「環保風暴」中,將成為「重災區」。據業界反映,現時廣東省內由港商投資的電鍍廠有三百多家,在新的環保標準及產業政策,預期有二至三成的廠房將會被淘汰。皮革行業方面,現時廣東據說有近千家,預期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面臨停產。這場「環保風暴」將對多少外企造成影響,正受到海內外投資者密切關注。

*粵港兩地攜手治污*

廣東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已連續兩年GDP居全國之冠。由於經濟發展,能耗驚人,污染也重,故降低能耗及消除污染,近年來一直是中央政府對廣東的要求。2005年,廣東能耗節約取得重大進展,每萬元GDP的能源消耗量降至全國最低水平,僅為全國萬元GDP能耗水平的六成。未來廣東省在致力降低能耗的同時,把大力減少污染物排放成為整治主要目標。現時廣東省內的八萬家加工貿易外資企業中,珠三角佔了約九成半,是現時廣東的污染重災區。廣東省的環保新例主力將重點在珠三角推行,是可以理解的,外商對此應有充分思想準備。

事實上,近年廣東省與香港兩地政府層面的聯誼會議上,環保已成為雙方合作的主要議題。香港特區政府 也已把支持廣東省改善環境質量作為重要任務。去年7月,曾蔭權赴廣州出席粵港合作聯誼會議期間,還專門去珠三角的港資企業參觀排污設施,要求港企全力配合廣東省政府的改善環境措施,提高港企在珠三角的環保意識,而香港特區政府也會全力為港企提供支援。在特區政府的推動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正研究在深圳 、東莞兩地成立環保推廣中心,對印染、電渡、製革、印刷、食品、五金這六大重污染行業給予技術協助,幫助港企解決排污難題。

*港企須及早內移轉型*

廣東省近年出現的「環保風暴」,對珠三角港企的影響正日趨嚴峻。事實上,內地重視環保和強化防污措施,是社會進步發展的表現,理所當然應得到積極回應,在珠三角的港企更責無旁貸。另一方面,在珠三角經營的一些港企之所以受制於「環保風暴」,也正是其產業升級緩慢,轉型動力不足的反映。業界普遍預期,過去二十多年在廣東珠三角地區發展蓬勃的港資加工產業群中,部份重污染企業要被淘汰出局,是大勢所趨。故此,有關商家須有足夠思想準備,積極做好北遷、停產或轉型的準備,不能再期待廣東省或香港特區政府今後會更多的「關照」。

但從短期來看,在這股「環保風暴」下受影響的港企,也確實需要得到一些實質幫助,以渡過難關,逐步完成搬遷或轉型。不久前,香港及內地一些組織在進行有關研究中,提出特區政府應設立「轉型基金」,協助有關港企渡過難關,包括改善排污問題和順利實現企業搬遷。故此,特區政府應考慮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從整體上推動港企向內陸省區發展,為他們提供技術、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環保風暴」只是一個信號,更多實質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同業界商討進行。《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恆》

No comments: